深入理解Python虚拟机中元组(tuple)的实现原理及源码

  • Post category:Python

深入理解Python虚拟机中元组(tuple)的实现原理及源码

元组的基本概念与用法

元组是Python内置的一种序列类型,与列表(list)类似,不同的是元组是不可变的,即一旦创建就不可修改。元组通过小括号包围元素,元素间用逗号分隔。例如:

>>> t = (1, 2, 3)
>>> type(t)
<class 'tuple'>
>>> t
(1, 2, 3)

元组的实现原理

Python中的元组是使用数组(tupleobject)实现的。数组本质上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,存储了若干个元素,每个元素占用相同的字节大小。当数组的大小不够时,需要扩展空间,扩展的方式是申请一段新的空间,将原来的数据复制到新的空间中,然后释放旧的空间。

由于元组是不可变的,因此不需要考虑元素被修改的情况。这给元组的实现带来了很多优势:

  1. 在元组创建后,无需再进行增删操作,因此可以在内存中连续存储。

  2. 元组的大小是固定的,因此可以在创建时预分配内存空间,不需要像列表那样通过动态扩展来处理空间问题,这也使得元组的内存占用比列表更加紧凑。

  3. 元组不可变,因此可以假设元组中的元素不会发生改变,从而实现一些等效的优化。例如,当元组中只有一个元素时,可以省略小括号,从而避免了创建tupleobject对象和元组内部的引用计数递增减操作。

元组的源码实现

Python中的元组是通过tupleobject来实现的,在CPython的源码中,元组的定义位于Include/tupleobject.h中。下面是该文件中元组的定义:

/* Tuple object */
typedef struct {
    PyObject_VAR_HEAD
    PyObject **ob_item;
} PyTupleObject;

其中,ob_item是一个指向PyObject指针的指针,用于指向元组中每个元素的地址,因此元素可以是任意类型。

为了更好地理解元组的实现,下面通过两个示例来演示元组的创建和操作过程。

示例1:创建元组

以下是创建元组的示例代码:

>>> t = (1, 2, 3)

当代码执行到这一行时,Python解释器会做以下操作:

  1. 首先,解释器先确定元组的长度并分配内存空间。在这个例子中,元组的长度为3,因此需要分配3个PyObject指针的空间。

  2. 接着,解释器会分别将三个整数对象(即1,2,3)的地址存储在ob_item数组中。

  3. 最后,解释器会将元组大小和元素地址存储在tupleobject中,并返回一个指向该对象的指针。

示例2:访问元组元素

以下是访问元组元素的示例代码:

>>> t = (1, 2, 3)
>>> print(t[0])
1

当代码执行到print(t[0])时,Python解释器会做以下操作:

  1. 首先,解释器会通过t对象指针获取tupleobject结构体。

  2. 然后,解释器会从tupleobject中获取ob_item数组的地址,并使用下标0来获取元组中的第一个元素。

  3. 最后,解释器会输出该元素的值(即1)。

总结

元组是Python内置的一种不可变序列类型,在Python解释器中是通过tupleobject结构体来实现的。元组的实现采用了内存紧凑和预分配内存等优化手段,使得元组拥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内存消耗。熟练掌握元组的实现原理和源码,可以更好地理解Python的内部实现,并能够更加高效地使用元组。